家庭中的心理创伤与青少年抑郁症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8-03-15 浏览次数:

   

每年的开学季,青少年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问题的心理咨询门诊量都显著的增加,而且根据最近三年的不完全统计,开学季是青少年容易出现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行为的时间段。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抑郁症可能是首要的因素,因为极端行为本身就是常见的抑郁症状。校园是青少年放飞梦想的地方,相对于社会的纷繁复杂,校园是个可以滋养心灵的地方,校园生活是纯朴烂漫的,是什么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等情绪或情感问题。

关于抑郁症病因学的研究已经很多,其中心理创伤是重要的方面,国外前瞻性研究表明,儿童期性虐待、身体虐待、忽视等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并且具有长期的影响效应。由于公众知晓率高,为法律和道德所禁止,人们会努力避免。但另外一些心理创伤却极具隐蔽性,往往是以爱的名义,并给个体将来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从心理咨询实践看,教育体系中对孩子僵化的教条与工具化对待、缺乏对个性的尊重、生命价值彰显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越来越成为个体心理创伤的根源。时代的进步会给每个人提供更多的追求个性、施展才华的机会,唯有如此,一个人和社会才有活力。但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要么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要么迫于现实压力,实践的教育理念仍然流于用一刀切的标准来要求有多元化潜能的孩子,比如,现在择校、报兴趣班、补课扰乱了越来越多家长的精神世界,全然不顾孩子个性,家长们一哄而上的追逐着,变的越来越焦虑不安,唯恐自己的孩子落下半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发育节奏是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也就是在一般发育规律基础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体独特性,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经常看到心急如焚的家长来到诊室,迫切的咨询孩子心身发育情况,然后让医生作各种心理测验,然后家长会以个别心理指标存在的问题对孩子标签化;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有“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思想,我想这句话作为古圣先贤为人处世的智慧,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成人以此为否定孩子的理由,就大错特错了,多少年来,我们的家长总是习惯于去挑孩子的问题,却不擅长寻找、发现并发挥孩子的优点;很多人也习惯于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物,作为实现自己愿望或人生目标、弥补人生缺憾的工具,给孩子设定一些不切实际的标准或者以某一方面优秀者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却全然不顾时代的变迁和孩子的独特性。

类似的教养方式可以说不胜枚举,对于孩子可能造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伤害:一是,自我意象的混乱,自我意象以自我认知与评价为基础,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反应方式,孩子有感知成人情感的先天能力,这是我们时长低估的,上述的一些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孩子无法全面、客观的看待自己,并对自己的缺点形成显著的注意偏向。二是,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上述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导致孩子优势潜能的压抑,这必然导致生命活力的丧失;另一方面导致孩子对于世界简单化、教条化的理解,没法多元化的看待生活中的得失、成败,三是,情感的麻木,也就是对家人缺乏情感依恋,以至于与所有人都有难以逾越的心理距离,好像心已冻结或者住在一堵玻璃墙后面,这导致一个人在现实或主观的压力下,一个人扛或者感觉到孤立无援。

上述的三种心理创伤,本身有抑郁症元症状的性质,进入青春期心身发育后,在巨大发展与适应的压力下,往往成为滋生抑郁症状、诱发抑郁症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