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减肥,失眠恐怕是成人最常见的困扰,随口一问,身边失眠的人数会多得超乎你想象。统计数据显示,40%左右的成年人每年有数夜失眠,10%的人群达到失眠诊断标准,有失眠的困扰和相伴的不适症状。
常见的失眠困扰包括夜间迟迟难以入睡,半夜容易醒、醒来再难入睡,清晨早醒,或是睡了一夜感觉仍没休息好,白天疲乏困倦,心情烦躁焦虑,注意力难以集中,工作、生活里失误增多,并且开始不断担心睡眠问题,从而恶性循环。
面临压力的人群容易出现失眠,对于大学生人群来说,重要考试之前越想睡好,反而越容易失眠。每个失眠的人都有自己的调节方法,有的人睡前泡脚、喝牛奶,有的人听音乐,有人早早上床培养睡意。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说清楚自己为什么失眠,什么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失眠。其实睡好觉这件事情,了解原理之后很容易。
1.失眠的原因
出现突发失眠或者长期失眠,当然要梳理出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失眠主要由三种因素叠加。
首先是易感因素,即容易产生失眠的个人特质。这是失眠的基础。譬如父母长期失眠,你自然可能遗传他们易失眠的特性。即使你此时尚未失眠,未来失眠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高。
因而易感人群尤其要注意避免从事昼夜颠倒,或不规律倒班的工作,尽量保持生活作息规律。具有这种生理背景,你要理解自己的生理特性,接受自己睡眠更容易受影响,降低对睡眠的要求,在不良睡眠基础上规划生活安排。
其次是诱发因素,即突然发生的事件,和易感因素相互作用,诱发急性失眠。如躯体疾病、急性压力事件、精神疾病发作等。这种情况下失眠是生活中压力的体现,用不着和失眠较劲,等到压力时间消失,失眠往往不药而愈。也无需担心失眠会影响第二天的考试,根据研究结果发现,短期失眠对白天的认知功能并无显著影响,因此即使考试睡不好,可以通过调整认知的方式,给予自己积极暗示,相信自己的认知能力足以应对考试。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也最常被忽视的维持因素:应付短期失眠的不良方法,是让失眠长期维持下去的原因。例如短期失眠者,担心失眠再发,于是常常提前躺在床上培养睡意,导致在床清醒时间过多、卧室中与睡眠无关行为增多、对睡眠的过度担心,日常天久,哪怕急性失眠的诱因消失了,而维持失眠的因素留下了。
很多人对睡眠的期望是希望每晚睡足标准的八个小时,白天精神饱满,晚上从不失眠,一旦有一天晚上睡不好,就会担心“我晚上睡不好,白天会不会没精神,完成不了工作”,第二天睡前继续担心今天晚上以及之后的晚上能不能睡好。越焦虑越无法入睡,产生了失眠的维持因素,和急性失眠叠加导致了慢性失眠。
2、如何扭转失眠
每个人的易感因素和诱发因素可能很难去改变,比如天生睡眠易受影响,外界的压力一时难以消除,我们所要做的是避免维持因素,避免急性失眠转变为慢性失眠。
总体说来是两条思路:改变对睡眠的不良观念和改变不良睡眠习惯。
容易失眠的人不一定是压力最大,但肯定是有很多关于睡眠的不良观念,我经常听到失眠的来访者担忧,晚上没有睡够8小时,白天肯定精力不充沛,或是忧心忡忡有一或两个晚上没有睡觉,可能会愈演愈烈,失去控制睡觉的能力,甚至“精神崩溃”。以睡足8小时为例,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甚至被奉为圭臬的观念。严格来说这也不算错。在18岁到64岁的年龄范围内,专家推荐的睡眠时长是7-9个小时,8个小时刚好是中间值。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只关注“8个小时”,视其为标准的睡眠时间,难不成睡7.9小时,或者8.1小时,就会出现问题吗?其实专家建议中,6-11个小时都属于可接受的范围,“7-9个小时”是专家评选出来的针对大部分人群最好的睡眠时间。
每个个体具体应该睡多长时间?这就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平均睡眠时间来计算。通过每天凭主观感觉记录睡觉时间、入睡时间、夜间睡眠质量、白天精神,形成一份睡眠日志,持续记录数日数周之后再整体分析,你就能够依此总结出来适合自己的睡眠规律。或许你会发现,自己达到精神饱满需要睡9小时,也可能是6小时。根据自己的真实睡眠时间来安排日常作息,使用适应自身的睡眠安排,而无需与其他人的睡眠时长进行比较。
其他的睡眠观念也是类似。总体而言,只要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我们可以相信身体具有强大的调节能力,想想原始人祖先夜间和野兽战斗,白天迁徙,进化让我们足以适应不规律的生活、睡眠,即使连续几天睡不好也能够承受,依然有足够的精力去面对白天的压力与事情。短期失眠不可怕,消除对睡眠的担心,没有失眠的维持因素,就不存在慢性失眠了。
还有很多人不担忧睡眠,却忍不住睡前忧虑第二天的工作,想着考试、找实习、找工作等,或者思考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如家庭、生活、未来等,亦或回忆以前伤心的事情,越想越难受。短短一篇文字,不足以抚慰大家的忧虑,我想给大家推荐一个方法,叫做“烦恼记事本”,躺着床上睡不着的时候,立刻起床将忧虑事件记录下来。如果大脑中忧虑不停,便始终处于高度警觉状态,而有什么新想法冒出来时,记录下来之后,大脑不用担忧忘记而反复思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起床记录,不断让大脑清空,从而消除焦虑情绪。
但听上去这个方法导致不断起床,会造成睡眠受到更大干扰。没错,这正是改善失眠的重要方案,和一般人预想的相反,如果坚持下来,反而改变了不良的睡眠习惯。
长期失眠者往往根据直觉,通过增加躺着床上的时间,早早上床培养睡意的方式,试图让自己多睡一点。这反而是维持失眠的不良习惯。正常情况下,我们躺在床上,感到困扰,自然而然地睡着,床和睡眠逐渐形成单一条件反射,慢慢地我们就习惯了一躺到床上就睡着。而早早上床培养睡意的方式,导致在床上的清醒时间过长,反而造成了一躺在床上就忧思过度,条件反射般地清醒过来,形成“在床上就睡不着,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睡着”的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恢复正常的睡眠模式,让床和睡眠形成唯一的连接,即只在困倦时躺到床上,睡不着就起床,记录“烦恼记事本”。
一旦实践这个方法,你会整个晚上一会躺下一会起床,发现睡眠更糟了!别着急,坚持下去。很多人失眠正是由于晚上没有睡好,白天困倦,忍不住在白天补觉,导致夜晚的睡眠驱动不足。失眠者应当在晚上实践不困不睡,白天则尽量不睡,出现有困意及时提醒自己要留到夜间来睡,尽量通过走动、喝咖啡等方式克制白天睡意。如果你长时间没有睡着,对应的“睡眠债”增高,那么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不睡,我们便会很困,更容易睡着。原理是因为睡眠债太多了,需要偿还,睡眠驱动提高。
坚持几天之后,晚上睡眠越糟,累积的“睡眠债”愈多,你会感受到晚上越来越困倦,直到能够倒头就睡,从而扭转睡眠模式。
总结一下,失眠由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造就,而维持因素主要是由于对睡眠的不良信念和不良习惯。通过调整认知,减少对睡眠的担忧,以及烦恼记事本,重塑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我们能够顺利本身具备的睡眠能力。归根结底,就是信任自己的睡眠能力,把失眠当作生活压力的提示,放松心态,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