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看双11:东方不败(不 buy) VS 鳌拜(all buy)?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2-11-25 浏览次数:

   

10月24日,直播带货NO.1李佳琦开启了双十一的序章。当日,仅在李佳琦直播间的在线观看人数就多达千万人。

前脚踏入双十一,后脚踏入吃土机,馒头榨菜矿泉水,面包泡面火腿肠,从此以后便是凡是5块钱以上的活动都不要叫我”。

“双11”到“双12”到“618”, 我们一边在这些节日中尽情买买买,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一边又在事后经常感到懊悔,我们清楚知道“不买立省百分百”,扭头却又扎入下一场购物狂欢中。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场购物狂欢吧。

    为什么总忍不住“买买买”?

    1、从众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个人的行为会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及群体生活,会尽量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致,既能适应环境,又能追随潮流,不会落伍。

因此,当周围的朋友都在参与“双十一购物狂潮”时,我们会受到影响,不自觉地参与到购物狂潮中。

    2、损失厌恶

比起收益,人们对于损失更为敏感。

有心理学家曾提出“损失厌恶”理论,指人们在面临可能的收益时往往是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双十一的网购活动中,商家通过各种促销打折手段来吸引人们,“不买的话,就损失了很多”——这种感觉会促使我们疯狂购买,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3、稀缺性冲动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心理学副教授瑞安·豪威尔(Ryan Howell)认为,购买的冲动是一种本能。

在旧石器时代,人们看到任何有利于生存的东西都会收集起来,即使暂时还用不到它们,但也要囤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人们担心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不会遇到这件东西。

就像我们现在,当我们看到50%折扣的标签,稀缺性冲动就被启动了。我们的感觉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不买这个东西,它将被别人买走,它将永远消失,或者是这个价格只有一次,再遇到这个机会至少需要再等一年。分析了“买买买”背后所存在的消费心理后,我们又该怎样避免踩坑,做到理性消费呢?

    双十一双十二防剁手指南!

    1、明确需求,列一个购物清单

消费是基于某种需要而产生的,简单的计算自己实际需要的品类,剔除不需要的品类,购物之前可为自己准备一张购物清单,有目标的购物可让人们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购买的物品上,降低对其他商品的关注度,这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哪些是现在所需要的?”,避免看到商品打折产生的购物冲动。

    2、延迟满足,给一段缓冲时间

对于想要的东西,不要着急着立刻下单,先放进愿望清单(或者购物车),隔一段时间再去看看。这一段时间,除了让自己想清楚必要性之外,最重要的是,它会给你的那份“冲动”泼一盆冷水。

冷水过后,你的大脑会变得逐渐理智,这时就能把不需要的那些,当时脑子一热就想买的那些划掉,留下真正需要的。学会延迟满足的方法,可避免非理性购物行为的发生。

    3、专注内心,做一个会思考的人

各大购物节上,商家们利用各种消费心理学的知识,从打折促销、直播造势、大额满减等不同行为营造了一个诱惑满满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认知提问,避免掉入各种心理学效应的陷阱:

技术层面:这个产品是否能满足我特定的需求?——是否有用?

经济层面:我有足够的钱来购买吗?——我是否能承受其价格?

实惠层面:它在我的选择决策中,是实惠的吗?——是否划算?

未来层面:我这样做是否对今后的我有利?——产品是否有价值?

同时,避免在夜、困、累时冲动购物。深夜时分人们的认知理性容易变差,自我调控能力也会下降,“双十一”商家在深夜开展抢购活动,容易致使人们冲动消费。只有懂得节制,了解购物动机及背后的心理原因,才能享受轻松购物的乐趣!

    最后:

购物的目的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为了单纯的占有。

美好生活从来都不是物品堆砌起来的。

消费是生活中必须的一部分,购物也能让人心情愉快,但因过度消费而造成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就得不偿失了。在“双十一”我们要做理性的大学生,有知识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种草,适度消费,不要让过节变成“过劫”!

这个双十一,你是“东方不败(不buy)”还是“鳌拜(all b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