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数万人的一种情感寄托。过了腊八就是年,对于古人来说,年早早就已经开始了,而现在的我们,也有人已经陪伴在家人的身旁,共享天伦。
春节起源
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起源于上古的信仰和祭祀文化,而春节被誉为万物天地之分,以定清浊。在《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记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每年的春节时间都不尽相同的原因之一。
古人常常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来确立四季循环的起末,当天象“斗柄指寅”时,万物苏萌,天下皆春,这就是一年之始,名为立春。在上古时代,先民对于看重历法,常常根据这些历法来播种收获,二十四节气便是建立在这份历法之上的。而春节是这份历法的起始,古代先民一直强调一年之始在一年中的重要意义,《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
春节在上古时代是先民在一年之始祭祀天地,以求新的一年获得好的收成的重要节日。而祭祀先祖,常常是需要所有人一起祭祀的,所以慢慢的演变成为了团圆的习俗和风尚。
上古时代以天象来判断春节,立为一年之起末,而在那个劳动力极其缺乏的时代,农业生产成为了人们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对于迷信天地恩赐的上古人民来说,他们常常在岁起之时祭祀天地,以求来年丰收。而到了夏商周时期,春节慢慢变成了一件百姓同乐的事。
祭祀
到了汉朝,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人们从那鬼神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为了表示对天地自然的尊重。他们在一年之始祭祀天地,祖先,以表孝道和对天地的尊敬。慢慢地流传下来,成为所有人的文化。
习俗发展
对于上古时代的春节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只能在梦中一窥上古盛况。自有记载开始,春节就成为了中国人无法说清的一种情结。周代《诗·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而十月自然就成为了百姓庆祝的准备时节。从这里可以可以看出,周代已经有了在春节喝酒的习俗,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绝不叫屠苏。
屠苏酒
时间慢慢地向前,在古人祭祀的基础上,对于天地的敬畏不可能断,对于祖先的敬意也不可以断。东汉崔寔《四月民令》中提到,“正月之旦,是谓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祢。”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携家人祭祖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百姓所不能忘怀的事情了。还记得小时候去祭拜鬼神,总要走完一套古礼,想来这就是数千年传承的力量吧。
传承总是在中国人一代一代中流传,从小时候不识字开始,总有长辈在一遍一遍地祭拜先祖,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一套套那些繁琐的礼仪。而在那些繁琐之后,总能看到我们的最爱——放爆竹。《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到了明朝,贴春年,守岁就渐渐步入了百姓家。《万历嘉兴府志》中记载:“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谓之守岁。“而从那时起,现代中国人常见的过年元素也可以随处而见了。
文人记载
春节是什么,春节为什么会成为古人的一个情感寄托的对象,自从有节日开始,文人的记载就为我们看古人的春节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正如元朝欧阳玄在《渔家傲》词中写道:“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过年时节是一年的中最热闹的时节,而拜年就成为了那一份热闹的集合。什么是拜年,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中写道:“正月元旦……夙兴盥嗽,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长少毕拜,婣友投笺互拜,曰拜年也。“
贺年是中国人难以割舍的乡愁,更是中国人对亲朋好友的一份祝愿,。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而拜年,又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习俗: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
文人们是历史上最闲的一群人,他们常常没有主要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就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在春节这个时候,守岁自然成为了他们打发时间的一种方式,宋朝朱淑真的《除夜》诗中有言:“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在晋代周处 的《风土记》中记载:“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可见守岁也有着许许多多的风俗和约定俗成的礼仪。
正如周处所言,守岁必有酒,而酒就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屠苏酒了。而屠苏酒,在《保生秘要》中说:“和其肝气,勿食诸肝,以免死气入肝伤其魂也。宜烧苍术香,清晨饮屠苏酒、马齿苋,以祛一年不正之气。”总的来说,和屠苏酒是为了图一个吉利,是为了祛除一年的邪气,来迎接新的一年的新气象。
守岁吃年夜饭
春节,是中国人数千年来斩不断的乡愁,是中国人数万人对家乡的一份执着。他们或许回去的不仅仅是变了大样的家乡,而是孩提时代那万家灯火的模样;或许回去的不是那个小屋,而是那份经久不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