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被藏起来的稀缺资源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9-11-20 浏览次数:

   


为了稀缺资源,冲呀!在人类的历史中,战争背后的原因往往都是资源的争夺。

因为谁掌握了资源,谁就有了生存下去的权力和发展的机会。 所以往往某一资源越稀缺,争夺就越激烈。而资源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资源是我们看得到的:比如某处金矿,公司里的某个职位,项目里的某个客户等。也有些资源是我们不那么容易看到的,比如公众号写手的文笔与洞察力,市场人员对市场的嗅觉,广告文案的创意等。而在我们的生活关系中,也有一种资源常常被争夺,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

比如以下的两个场景:

一对夫妻在吵架妻子在讲自己在家里有多辛苦,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丈夫讲自己在外面忙于工作,压力大,竞争多,每天起早贪黑地为家庭付出。

一个妈妈在训孩子妈妈说:你看看你,我们努力工作都是为了让你能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什么你这么不努力,这次考试又没考好孩子说:我已经很努力了,这次题出的难,考不过小明也不是我的错。

这些争吵背后,看起来都有一句话没有说,就是:你应该理解我!是的,在很多关系中,被理解就是一个稀缺资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时候,我们会为了究竟谁该理解谁而争吵。这种争吵的特点是两个人会比赛谁在关系里过的更苦,在一些人的心里,关系中的理解是很稀缺的,只能分配给最需要的人,而谁过的更苦谁就是关系中最需要的人,理应分到更多的理解。

在这个逻辑下,会出现一个现象:

当我们希望别人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不会直接讲:我希望你理解我。而是先讲自己有多委屈,就好像有了委屈才能从别人要理解。换句话说,只有我受伤了,我才有可能被重视

这是如何发生的呢?

在很小的时候,当我们体验到自己内在有很多感受时,我们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些感受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感受是否会被自己的养育者所关注和接纳。所以我们就会一边尽可能展示我们的感受,一边观察养育者的态度。如果我们希望表达的感受被理解了,这意味着我们的感受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养育者愿意体验我们在经历什么,似乎这个感受不太糟糕,无论它多难受,至少养育者愿意体验并变成支持的话语讲给我们。也就是这个过程,让我们最先学会了什么叫做希望。而如果我们的表达没有被养育者看到或不被允许,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感受是不应该讲的,或者我们在表达这个感受的时候是得不到回应的。得不到回应的时候,我们要么选择把感受藏起来,要么选择用更大的力气来得到关注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们构建了我们最开始的情感表达标准,什么能被理解,什么不能被理解。不能被理解的部分就会浓缩成委屈,委屈浓缩成实实在在的痛苦。有了委屈和痛苦,自己的感受就是有理有据的,也就不再会那么容易被忽略。就好像如果看到一个人轻描淡地讲他很孤独。也许我们会觉得他没什么大事,不需要特别的关注,甚至还会和他开几个关于孤独的玩笑。而如果一个人他一边哭,一边讲自己的孤独。也许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被孤独折磨的很痛苦,他需要我们好好关心一下。

这些经历都会告诉我们学会了把痛苦和委屈当成被理解的权力和砝码。而结果就是我们越希望被理解,我们就越需要让自己委屈。

就像曾经网上有一个段子:

一个妈妈在厨房刷完,儿子过来帮忙。妈妈说:你去看电视吧,你刷的碗不干净。儿子听完没说什么就离开了。过了一会,这个妈妈就在厨房抱怨:每天家务就我一个人干,也没个人帮我,我咋就这么命苦呢。

也许在厨房刷完的妈妈只是想让家人理解自己在为这个家庭付出,而她并不相信自己离开了委屈,还能得到家人的关注和倾听。这背后的核心都是因为被理解是很稀缺的资源,至少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是这样。

比如在心理团体过程中:

刚刚开始的时候,成员们都是带着被理解的稀缺感来的,有时大家会互相谦让,认为其他人应该得到更多,而自己应该被忽略或往后排。有时大家又会互相竞争谁更痛苦,更需要先来得到团体的理解。随着团体的进行,成员们会发现,团体是一个理解力的“富矿”,这里并不需要争夺,每个成员在团体里都能得到理解和支持。这种感觉无疑对很多人而言是新鲜的,因为成员们不需要过苦日子也可以得到重视。所以,在团体结束的时候,团体成员会带着满满的被理解离开,也会带着关系中彼此理解的快乐离开。

当他回到生活中后,他对自己的家人更有耐心,生活也变得更有乐趣,因为他不再需要固守着痛苦来维持自己被理解的权力。他知道自己过得快乐幸福也拥有被理解的权力。没有了对关系中稀缺资源的争夺,就能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享受生活的快乐上。

所以,当我们的感受在关系中一次次被忽略后,很多人会觉得成人的世界就是冷漠而无情的,人与人之间是没有温度和理解的。想要得到理解,只有让自己变成痛苦的人,然后在关系中打败其他的痛苦。而也许在离你生活很近的地方,有一群人正在团体中正在沐浴着被理解的阳光,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也许,我们可以做那个在关系中痛苦的第一名,也可以做团体中自在柔软的灵魂。